【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董晓彤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爱国奉献、英勇斗争、忠诚为民等优良作风,与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契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力量。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锻造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集体风貌和精神特质。
自鸦片战争始,西方侵略者粗暴地打开中国国门,在时代浪潮和“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1921年,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革命的希望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先锋队的形象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者、坚定弘扬者和创新发展者。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激励。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
“朝闻道,夕死可矣”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追求
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远的精神追求。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志士仁人奋起救国,却在屡次失败中意识到,要靠新的思想才能救亡。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
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猛烈批判封建意识形态,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继而爆发,有识之士看透了西方公理的强权本质,西方资本主义穷凶极恶,十月革命向中国先进分子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和全新的救国图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此转向苏俄寻找中国的出路,进而实现了从崇拜资产阶级民主到服膺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跃进。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出发,接触、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峥嵘路,披荆斩棘,改天换地,靠的就是在黑暗中相信真理,为了理想从不放弃。于是,才有了大革命的轰轰烈烈,才有了八角楼的灯光,才有了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才有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而不溃散、奋斗而不懈怠、统一而不分裂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民族精神的生命。中国人民自愿结成命运共同体,几千年来,始终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睦、患难与共、共抗外敌,将之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统一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大地出现过多次民族间和民族内部的割据和分裂,然而,尽快结束分裂衰弱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强盛,始终是全民族共同的呼声和奋斗方向。
在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和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血脉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面对危机,在推介、诠释“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等思想时,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振奋人心的口号,使主权独立、主权在民、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民族独立贡献力量等基本信念为全民族所接受。少时怀揣为国为民之心,这是党的先驱们共同的人生故事,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社会、反抗压迫、实现民族复兴。
为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一批批觉醒了的青年像点点星光一样聚集起来,渐渐照亮中国大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不屈风骨
自强不息、永远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崇尚的优秀品质,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体现。历代中华儿女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远向着新的更加美好的目标奋勇攀登,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这种精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更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畏。
李大钊同志有言:“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不怕牺牲,是指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风骨;英勇斗争,是指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的气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一个个生死考验,付出一次次巨大牺牲,始终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敢于斗争、勇于胜利。
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鲜明品格,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深深烙印在红色的基因里。逝者牺牲明志,生者继续斗争。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领导人中牺牲遇难的比例不低,而为胜利献出生命的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则数以百万计。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舍生忘死的斗争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铸就了精神丰碑,照亮了民族的未来。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
忠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既是立国立身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诠释着“忠诚”这一特质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东汉马融《忠经》中写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每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政治承诺,也是自党诞生起便深深融入血液的政治要求。对党忠诚,就要忠于党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不负人民,就要不负人民的选择和重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爱国奉献、英勇斗争、忠诚为民等优良作风,与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契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力量。
“日新之谓盛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汇起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新时代的中国彰显更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作者工作单位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许革,张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