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青春建功|以志愿之名赴西部之约(三)

信息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7日 点击率:

张俊超,男,32岁,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2014届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乡副乡长、精神文明与社会事务办副主任。

坚定信心去西部,挥洒青春在基层

2017年,和田地区赴内地高校毕业生招录组在西安工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宣讲和招录工作,在听完招录组的宣讲和讲解后,我非但没有被和田的艰苦环境感到退缩,反而深深地被新疆的美好和广阔天地所吸引,在心中悄然燃起了想要前往和田工作的火苗。在其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虽然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但我依然坚定坚决地更改了就业方向,毅然决定到新疆和田参加工作。我坚定信心要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奉献青春、挥洒青春。

2017年8月,我乘上了前往和田的火车,在和田地委党校培训3个月后,被分配到和田县布扎克乡人民政府工作。对于一名从走出校门、踏进“机关门”的大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新环境,俨然从大学生变成了“小学生”,身边既没有同学的悉心陪伴,也没了父母的唠叨嘱托,从城市来到农村,新的环境和身份,都需要慢慢适应。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总书记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时,要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关。在和田基层乡村,也要过“跳蚤关、饮食关、语言关、工作关”四关。和田的乡村治理比较滞后,群众的房屋多是阴暗潮湿,土炕更是和田群众房屋居住的特色,但土炕却是跳蚤滋生的温床。因此,在和田基层工作,第一关要过的必是“跳蚤关”。第二关是“饮食关”,和田多食肉食,烤肉、烤包子、手抓饭等美食是特色,但蔬菜较少,对于刚到基层的他,严重的水土不服,很难适应,经常拉肚子、腹泻,慢慢的我逐渐适应了和田的饮食习惯,现在更是爱上了和田的美食。和田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主要语言就是维吾尔语,“语言关”不通那“工作关”也就更难以通过。对于语言交流的困难,我利用干部国语夜校学习、平时自学和向干部学、工作中实践学等方式加强维吾尔语学习,利用国语夜校和群众相互学习,我教群众学国通语,群众教我学维吾尔语,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加强语言学习。现在,我已经可以和群众进行简单的交流,开展入户走访和结对认亲工作中也能和群众更加亲切地进行沟通,真正做到了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服务群众。

扎根西部立边陲,民族团结一家亲

190C2F

2021年2月9日,我成家了。我们是在一起工作时认识的,当时,我被组织派驻到村工作,她是村里的大学生,当时在村委会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在村委会帮助翻译和入户。第一次见到她时,就深深地被这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所吸引,我们在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我们一起在村委会工作,走访入户和群众交流时帮助翻译,同时教我学维吾尔语,就在这样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彼此之间产生了爱意。我们的结合,在当时民汉通婚案例中并不多见,茹则古丽·阿卜杜吉力力的家庭也被县级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家庭”,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民族团结树立了榜样。近几年来,在和田,民汉通婚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应有之义,更诠释了党中央、自治区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应有之义。

胸怀大志展担当,砥砺前行践初心

152A3D

和田地区属于南疆四地州之一。南疆四地州位于新疆西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周边与印度、巴基斯坦等6国接壤,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在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其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贫困程度最深、社情最为复杂,是经济社会各种难点及贫困要素相对集聚的片区,因此作为国家和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8月,我被提拔为布扎克乡副乡长后,被组织任命到和田县拉依喀乡提热克村担任“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驻村以来,我时刻牢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严格落实驻村工作各项任务,坚持入户走访、结对认亲与帮扶,切实解决群众民生问题及困难诉求,打牢基层基础,配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创办农民合作社,扩大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18—2019年驻村期间,为拉依喀乡提热克村申请村级道路硬化20余公里,建立肉兔养殖合作社,引入种兔2000只,40个县级棚圈闲置项目全部重新利用,发展鹅、鸡、鸽、羊等畜牧业养殖,扩大了村级产业养殖规模,直接带动村级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瞬之间,我已在和田工作5年有余,其间,其辗转多个工作岗位,先后在和田县拉依喀乡和布扎克乡共3个村担任“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挂职任职和田县司法局副局长,布扎克乡任职副乡长已达4年有余,在数个部门和岗位练就了过硬的基层本领。我始终秉持着“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宗旨,曾战斗在驻村扶贫一线、疫情防控一线、乡镇基层一线,时刻保持着勤学、敬业、律己的态度,始终坚信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领导、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关闭

   Copyright © 2011 西安工程大学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