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西安工程大学赴陕西汉中“溯源张骞故里,激发非遗活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前往县文化馆和张骞纪念馆(县博物馆),以“溯源张骞故里”为核心,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骞传说展开深入调研。
张骞传说永久流传
历史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应募任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传说
在民间人们为歌颂张骞流传出各个版本的张骞故事,其内容主要有少年励志故事、出使西域故事、博望乘槎故事、物种故事、邋遢张爷故事等。被人们广为流传。
在张骞墓前,一对沉睡千年的汉代石刻文物——“石虎”也有一则美丽的传说,《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张骞曾奉汉武帝之命乘坐小船去寻找黄河源头,古人认为黄河通天河,张骞溯流而上,最终到达天宫见到了织女,织女将一对支机石送给张骞。张骞去世后这对支机石便幻化为一对石兽守护在张骞墓前。
张骞出使意义深远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更赋有伟大而特殊的历史意义。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西南夷,开拓商道,缔结友好,传播华夏文明,开通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他开拓的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当时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丰富了当时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张骞精神和业绩一直被世人所称颂,成为中西方人民广泛认同的开拓进取典范人物。
张骞文化、张骞精神作为汉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遗产,成为了汉中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凿空”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世界。因此,后人更要加强宣传,推陈出新,肩负起传承非遗的重任,让张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张骞文化保护发展
现状
坐落于汉中市城固县的张骞纪念馆就是依托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之墓而建的陵园式人文景观。2006年5月,张骞纪念馆的主体文物“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博物馆内设有各展厅记录了张骞的一生,较完整的保存了张骞文化。张骞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石碑正中一通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在张骞墓前,还有一对沉睡千年的汉代石刻文物——“石虎”,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丰功伟绩。
发展
县文化馆为了更好的将张骞文化等非遗文化宣传出去,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上将“张骞”元素引入城市建设,相继建成张骞文化广场、张骞通西域群雕、张骞雕塑、张骞古城展厅等城市标志性建筑。
近些年城固县勇担文化使命,县文化馆通过大量寻访和调查研究,将民间流传的张骞传说进行系统收集、记录、整理、汇编成《张骞传说》民间文学。在文创产品方面,融入“张小骞”这一著名IP,打造更吸引人的文创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骞油画纪念展和张骞剪纸纪念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向世人们多方面重现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和过程,把历史融入艺术,创意新颖,为张骞文化的传承添墨加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