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西安学子三下乡:布虎技艺继往开,非遗文化焕新彩

信息来源: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7日 点击率: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强音,7月15日至7月16日,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守护民俗,弘扬户县布老虎”暑期社会实践队到西安市鄠邑区开展有关于户县民间布艺老虎的参观学习和采访调研活动,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专业知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弘扬和创新户县民间布艺老虎技艺。

7月15日下午,实践小队来到西安市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参观学习,在馆内工作人员段师傅的介绍下进一步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参观户县民间布艺老虎,为后续传承和创新该非遗文化做准备。踏入朱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关中事酒技艺,沿着馆内通道,段师傅从户县民间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讲到大肉辣子疙瘩手工技艺,从户县剪纸讲到户县眉户曲子。谈到户县剪纸时,段师傅提及每一个剪纸的背后都有对应的美好寓意,例如喜上眉梢、四季花开、连生贵子、九曲一品等。最后段师傅为我们着重介绍了户县民间布艺老虎,布艺老虎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针线艺术,它的原始功能是驱邪逐疫,在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服饰装饰功能。户县民间布艺老虎的种类有站立虎和作为服饰的老虎鞋、老虎帽、虎头套袖、虎头裹肚等。目前户县能做虎头鞋、虎头裹肚的妇女都在五十岁以上,每个村子不超过五人,专做布老虎的仅有刘随军一家。

7月16日上午,建立在对户县民间布艺老虎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实践小队来到鄠邑区留南村村民刘随军的家中,对布艺老虎传承人刘随军进行采访并且参观了布艺老虎作坊。在这里团队成员了解了刘随军艰难的申遗之路和布艺老虎背后的故事。刘随军在祖母、母亲的熏陶下,从小便与民间布艺老虎结下不解之缘。他不断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学习请教,处处留意观摩,吸取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1983年退伍还乡后,他开始从事民间布艺老虎制作,1985年3月1日创建陕西省民间传统手工布艺作坊,主要挖掘整理创作民间传统手工布艺老虎系列制品。刘随军对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在回答制作布艺老虎遇到的困难这个问题时,他的脸上洋溢着无限的自豪,激动地指着他历经多次失败改造出的锯末装填机器。传统的布老虎手感硬挺,装填物一般为木头碎屑,手工装填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偶然的机会下,他了解到南方人喂蛇机器的原理,以此为启发设计出快速装填布老虎的机器,改善了传统手工装填的繁琐工序。在工艺方面,刘随军介绍到,初代的布老虎纹样是以手绘形式为主,后逐渐演变为刺绣和布贴的形式。指导老师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在将来可以将压烫技术和丝网印技术应用于布老虎纹样的实现,得到了刘随军的认可。

为进一步宣传户县民间布艺老虎技艺,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开启线上会议,邀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同学实时学习布艺老虎的相关知识,并提出疑问。

7月16日下午,实践小队来到了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户县农民画始于1958年,是中国起源最早、发展过程最为完整的农民画,被收录入中国现代美术史。进入展馆,序厅中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农民画的由来、作画者的灵感来源以及参观者的感受。影片播放完毕后,指导老师带领队员进入第一单元即1958年至1969年的大跃进时期,这是农民画起根萌芽茁壮成长的时期,表现手法以漫画单线平涂为主,色彩艳丽,思想淳朴;拐角处的第二单元是1970年至1980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农民画进入到创造辉煌轰动全国的阶段,以社会主义生产建设题材为主,人物造型准确精炼。第三个单元是1981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户县农民画从此走上了现代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道路。农民画作者们以自身的民间美术积淀和时代经历,画出了有情节、有场景,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中国乡村历史画卷,他们表现和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农民的历史进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核心地位。

实践团队通过此次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采访,对布艺老虎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布艺老虎技艺不容乐观的传承现状,当代青年应当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数字化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关闭

   Copyright © 2011 http://tuanwei.x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