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的工作部署,7月15日至7月18日,我校“探古寻珍,共护文明瑰宝”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青铜器之乡”宝鸡,开展沉浸式文化探访与传承实践之旅,用青年行动为文明守护注入青春动能。
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触摸青铜文明的千年回响
“青铜不语,却震耳欲聋”,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团队成员瞬间被厚重的历史氛围包裹,随后依次探访“青铜之乡”“周里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大展馆。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读下,大家不仅理清了各展馆间脉络相连的历史逻辑,更近距离观摩了青铜器时代的兵器、乐器、食器、车马器等各类文物。
从西周贵族的礼仪规制,到大秦崛起的雄浑气象,一件件造型精美、纹饰繁复的青铜器,如同无声的史书,将一个文明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这次参观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文物是文明的“活化石”,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文化根脉,也为后续开展文化传承工作筑牢了认知基础。


前往宝鸡秦腔博物馆
感受非遗秦腔的独特魅力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这句俗语道尽了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的分量。抵达宝鸡秦腔博物馆后,团队成员从“历史溯源”到“经典再现”,系统了解了秦腔(陕西梆子)作为中国汉族最古老戏剧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地位。在沉浸式互动体验环节中,成员们积极与千年文明对话,面对 “秦腔角色行当”互动屏,感受科技与传统戏曲融合的奇妙;在场馆拿起传音器聆听地道的秦腔唱段,在高亢激昂的唱腔中体会关中人民的豪迈性情。这一刻,秦腔不再是书本上的“非遗符号”,而是可触、可感、可共情的鲜活文化。


以专业所长践传承之责
让古老文明“活”起来
这场实践让团成员们懂了“实践出真知”,参观与体验是起点,让文化“走出去”是团队的核心目标。实践队结合专业所长,团队成员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传播力量:通过拍摄文物细节照片,捕捉青铜器纹饰与秦腔元素的美学价值;策划制作系列短视频,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秦腔的文化内涵;跟随志愿者深入学习秦腔文化,挖掘秦腔角色行当、服饰道具的奥秘,用行动让更多人走进秦腔、了解秦腔。

此次宝鸡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在实践中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未来,成员们将继续深耕文化传承之路,以青春之力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续航”,以专业之长扩大文化传承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与文物保护工作,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让历史的根脉永续生长!


实践队成员感悟:
“当我们站在何尊面前,透过玻璃凝视着千年前的铭文,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我们肩上的责任感是前所未有的。”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出课堂,把专业技能变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不仅是我们在解读文物,文物也在深刻地教育着我们,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文化根脉’。最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这群年轻人能用自己的专业之长为文明守护与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