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7月14日至22日,我校“数韵绮艺”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西安、杭州两地,围绕“传承中华文脉”主题开展调研与实践。团队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切入点,聚焦文物分布、保存现状与公众认知,先后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8家典型文博场馆及相关企业,通过实地参观、问卷调研、访谈交流与数字化创作,探索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新路径。
7月14日,实践团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系统了解秦汉时期服饰在制度礼仪、审美趣味与工艺技术上的独特表现,通过展出的兵马俑以及石铠等文物,探究秦汉时期铠甲在军事防御、身份等级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团队成员结合实地记录与讲解,分析服饰背后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并对数字化展陈空间的叙事逻辑与呈现方式进行思考与记录,为后续调研与数字化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7月15日,实践团走进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与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观察秦腔戏曲服饰的形制、色彩与工艺特征,了解秦腔服饰制度及“三衣箱”规制。梳理明清时期女性内衣的演变,解析文物色彩、纹样与材质背后所折射出的审美趣味与民俗信仰,探究肚兜色彩与五行间的关联。通过问卷与访谈,成员们进一步收集公众对传统服饰的认知情况,拓展了对展陈模式与保护策略的理解。

7月16日,实践团走进西安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通过复原场景、壁画和陶俑考察唐代服饰的形制与纹样,学习妆容与发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并结合唐代花灯探讨宗教符号在服饰中的表达。团队同时运用数字化拍摄记录细节,为后续服饰的三维复原与虚拟展示提供了重要资料。

7月18日至19日,团队参访中国丝绸博物馆,系统了解丝绸生产工艺与织造技术,探究丝绸在服饰文化中的应用及其与丝路文明的历史交融。成员们重点解析连珠纹、鹿纹、太阳神纹等典型纹样,结合现实原型考察其文化寓意与审美价值。期间,团队还走访杭州蛋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与就业形势,进一步拓展了对现代服装产业链的认知视角。

7月20日,实践团走访杭州博物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及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博物馆,团队学习数字可视化展陈技术,探索其在服饰展示中的应用;在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对照古画服饰细节研习织锦工艺发展及现代传承,感受传统纺织艺术与数字化保护的融合;在浙江省博物馆,团队梳理馆藏文物纹样、展陈方式及保存状况,进一步探讨手工艺与传统服饰的结合路径。

7月21日,团队整理杭州地区调研数据,归纳实践成果,并于次日返程,圆满结束为期九天的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系统调研,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团队通过走进典型文博场馆与企业,直观感受服饰文物的历史价值,并以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活化表达。成员纷纷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持续探索的动力,以青春力量助推文化自信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