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7日,我校赴内蒙古鄂尔多斯“深入沙漠,沙基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鄂尔多斯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围绕防沙治沙、绿色能源发展及生态修复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发现问题,以实践行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7月13日,实践团前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同共青团达拉特旗委员会、达拉特旗林草工作站就防沙治沙、生态环境修复等实践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实践团队长李者就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前期准备和成果预期向团旗委进行了汇报,并希望旗团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和指导实践团的调研学习活动。团队指导教师褚峰副教授从防风治沙专业角度出发,围绕沙土固化、沙土保水等角度,介绍了微生物可降解固化剂、天然纤维加筋固化沙土、沙土颗粒级配改良等新型治沙技术的作用效果以及可持续性,为达拉特旗防风治沙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案参考。团旗委领导郭蓉、林草工作站站长曹军出席参加座谈并听取实践团汇报。


7月14-15日,实践团前往达拉特旗光伏电站。林草工作站站长曹军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光伏电站的建设背景、运行原理、发电效率以及在治沙方面的独特作用。光伏板的铺设不仅有效阻挡了风沙的流动,还在板下种植了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实现了 “板上发电、板下牧草” 的立体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随后,实践团前往库布奇沙漠,对沙土、沙棘等样本进行收集,诸多样本将被带回学校进行分析研究,为深入了解沙土土壤特性,探索更加有效的治沙技术提供参考。



7月16-17日,实践团前往鄂尔多斯市煤矿,实地考察采煤后的土方回填和原地建设光伏电站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煤矿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了传统采煤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在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采煤后的土方回填工作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回填技术和土壤改良措施,让曾经的采煤塌陷区逐渐恢复生机。除此之外,当地创新性地在回填后的土地上建设光伏电站,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采煤塌陷区变光伏电站”的华丽转身。


此次鄂尔多斯之行,实践团收获满满。通过与达拉特旗团委的座谈交流,明确了大学生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方向与途径;参观光伏电站,直观感受到新能源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煤场土方回填及光伏电站建设,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共进。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对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未来,他们将结合本次实践所见所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发展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