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底,山西省绛县童星学校校长专程来我校送了感谢信和锦旗。一名叫邓一璇的学生走入了我们的视野。这个平时在同学堆里从没有表现过自己的女孩子,以西安工程大学邓一璇的名义在山西的这所民办山村学校设立了1万元奖助学金。
邓一璇,我校服装学院2015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这个说话声音很小、语速很慢的女孩子,好像没什么事情能让她特别激动。做起事情来,邓一璇也是安静的、宠辱不惊的感觉。
给童星学校捐钱,源于一次公益活动。2016年8月,在山西日报一名记者的组织下,邓一璇和其他十几名晋籍大学生及家长们包了一辆大巴车,从太原出发去往绛县童星学校。那是一所民办山村学校,校长是一位退休老教师。路途中,邓一璇对做公益并没有概念,就觉得和大家一起远离城市去农村做一件事情,很好玩。他们每人带了50元钱和几本书,捐给山村里的孩子们。
正值暑假,但是还是有些孩子留守在学校里,知道他们要来,一些家长也来了。当他们把结对子帮扶的钱捐出来的时候,家长们将钱装入口袋。和孩子们互动了一会,大家就回去了。
回程大家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讨论怎样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把钱给家长,他们有点不放心,怕这个钱不能实际花到孩子的学习上。捐的书,都是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但是发现在这所学校里读书的,不仅有小学生,还有初中生。
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邓一璇他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真正的需求,群里的几个积极分子又开始忙活了,他们准备再捐一些钱,给孩子们定一些书刊。经过确定方案、统计人数、考察样报样刊、征订等环节,他们为孩子们定了全年的《中国中学生报》、《英语报》等。
之后,为这个山村学校的孩子做点事,在邓一璇的心里,就成了一件放不下的事情。捐衣服、捐手套围巾帽子、捐书,她都积极地去做。她还在假期去学校当了10几天支教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生活,照顾他们,给他们上绘画课。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攒1万元钱捐给学校。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她每月先从父母给的生活费里省500元出来。
邓一璇家境殷实,每个月生活费2000元。以往,每到月末,钱都不够花,花钱没有规划,不知不觉就把钱花出去了。父母知道后,再给她1000元左右零花钱。每月3000元左右的花销,从没攒过钱。
自从开始给孩子们攒钱后,去除省下来的500元,剩下的1500元竟然够花了,没有再因淘宝购物超支向父母要钱。邓一璇说:“开始攒钱之后,我花钱变得理性了许多,买东西之前,会问自己这个东西值不值,对我来说是不是真用得上。想起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我购物的欲望少多了”。
后来,邓一璇卖了自己画的两幅国画,还跑去给人画墙画。她从来没有卖过画,也不好意思卖画。当朋友想用一套很好的国画笔和她交换一副画作的时候,邓一璇马上想起了山村里的孩子们。她和朋友商量,要不你就给我钱吧。对这个一直养尊处优的孩子来说,卖画和画墙画挣得的那不到2000元钱,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当这个钱是为了给山区的孩子们时,她开始觉得钱的珍贵了。
就这样,没用多久,每月攒的500元、卖画挣的不到2000元,再加上鸡年过年的压岁钱,邓一璇很快就凑够了1万元。
另外,她还特意为孩子们画了一幅荷花图,起名《香远益清》。她希望孩子们像荷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里仍能够茁壮成长。
2017年2月13日,邓一璇拿着1万元钱,又一次来到了童星学校。以西安工程大学邓一璇的名义,设立了奖助学金。
基金设立之后,每月的500元钱,邓一璇还在攒着……
捐款后,如若不是童星学校的校长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学校里没有人知道邓一璇捐款的事情。
邓一璇说,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想法要给孩子们捐钱,但是机缘巧合让我认识了他们。我觉得孩子们除了钱,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他们渴望爱。一对一结对帮扶之后,很多孩子对帮扶的哥哥姐姐产生了心理的依赖,我们的每一个问候和关注,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能尽我所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注和爱。
在邓一璇的故事里,没有感天动地的“公益故事”,有的只是首次踏入山村小学的一名大学生,对那所学校的念念不忘。通过捐助,通过攒钱成立奖助学基金,邓一璇对孩子们的念想,化为了可以表达出来的为他们做一些事的坚持。虽然邓一璇的公益行为还处于一个比较简单的想法和行动阶段,但是哪种公益行为不是先从一次起心动念的慈善之心开始的呢?可贵的是,一个动念后,邓一璇行动了,邓一璇坚持了。
香远益清,这个文静美丽的大学生姐姐,用她的行动和坚持,将爱心散播在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身上,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依然能够感受到爱的茁壮和温暖。
也许有人会说,邓一璇家庭条件好,才有做公益的条件。其实,公益即公共利益,只要有公益之心,处处可以有公益行动。每一个丢入垃圾桶的垃圾,在公共场所每降低的一点音量、每掐灭的一个烟头,对父母、师长、同学、甚至陌生人的每一次关爱、理解和包容,对校训“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每一小点践行……如此种种,皆是公益。没有修身,如何兼济天下?当我们为邓一璇鼓掌的时候,不是因为那1万元钱的故事,而是因为在一个普通大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你们”的担当,看到了“你们”的公益之心,看到了属于“你们”的这个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