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区 > 正文

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1日 点击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深刻阐明了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极端重要性,也为青年成长和高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创新精神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创新是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先贤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阐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己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大力倡导创造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西方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要战略举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态势,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把创新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本国策,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人才资源争夺战空前激烈。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高素质科技人才发掘,意欲形成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占据国际竞争先机。

新时代迫切需要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拔尖人才,能够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凭借。我们要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依靠创新人才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时代尤其需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未来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人与机器之间。高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使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习得思辨力和想象力,激发出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拥有足够的韧性迎接未知的挑战。

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提出新观点、新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状态。其核心要义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高校应聚焦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元素,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五育”有着深刻的同构性和共生性。德育为先,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激发起强烈的责任心,争当改革的勤于探索者、积极实践者。智育为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必要的知识源泉。体育能够强健体魄,增强自信心和抗逆能力,推动大学生养成迎难而上、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质。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劳动教育是重要的实践形式,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强化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路径

创新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禀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故鼎新”,“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镌刻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四大发明、纺织技术等发明创造,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世界奇观建造,无一不展现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崇尚创新的进取基因。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伟大创造,需要全国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学生焕发出蓬勃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需要创新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涵养。因此,需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在这种创新文化的濡染、感召之下,大学生的创新、创造会更多地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鼓励,创新的种子得到呵护、滋养,创造的实践得到支持、帮助。长此以往,创新会成为大学生的习惯,为大学生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对鼓励大学生创新、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起着直接而关键的作用。高校要坚持长周期人才培养导向,秉持“全人”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打破砂锅问到底,创设“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可以成才”的校园新风尚。要加强创新教育,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学校理念、发展定位,持续优化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并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周期和各环节,构建顺畅、通融的内部环境。要加强学术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营造既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又宽容开放、严谨求实的研究氛围,迸发创新活力。

高校要坚持“五育”并举,既重视智育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要充分挖掘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克服“五唯”顽疾,探索开放性、个性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用中学,保护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增强内生动力;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实现由“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推进教学空间、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颠覆性变化,推进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要推进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搭建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跨学科素养,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新想法和新成果的产生。

(本文系2020年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20066]成果)

[责编:赵宇]

关闭

   Copyright © 2011 西安工程大学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