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区 > 正文

破壁与共融:网络空间大学生价值引领与育人担当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点击率:

在数字浪潮全面席卷的今天,互联网已深度嵌入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世界。虚拟社交、兴趣社群与算法推荐,为他们提供了空前丰富的信息选择与表达渠道,也塑造了独特的网络生活方式。然而,伴随“信息茧房”“圈层隔阂”等现象的出现,网络空间的多元并未完全转化为开放,反而在某些层面加剧了认知的割裂与群体的对立。这不仅深刻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公共关怀,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跨越圈层界限,让价值引领真正融入青年大学生网络生活,以育人担当回应其成长渴望,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多元背后的隔阂:青年网络世界的隐性困境

互联网本应让世界更加开放与联通,但在算法推荐、兴趣聚合与社交分化的推动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逐渐呈现出另一种景观——从表面的多元走向深层的隔阂。不同的社群和平台不断分化出一个个兴趣圈层,大学生在其中尽情释放个性,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形成了看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但在表层的繁盛下,信息过度同质化的环境,正悄然把他们困在自我认同的“回音室”里。

“信息茧房”效应可能使人们习惯于内部对话,在“圈内共振”中寻求安全感,却逐渐丧失与异质声音对话的能力。长期如此,他们容易把圈层内部的认同当作真理,把圈内的共鸣当作普遍价值,从而在思想认知上逐渐形成封闭。其后果是,交流日益窄化,理解力不断减弱,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公共议题上易表现出极化倾向,对差异的包容性与对公共事务的关怀度双双减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主流价值话语在这些被分割的圈层空间里常常显得失语。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强调的公共理性、集体责任与国家使命,若无法突破圈层的壁垒,就会在青年网络生活的场景中被隔阂。部分学生面对重大社会议题时,往往更愿意转发情绪化的言论,参与圈层内部的“自我强化的聚集”,却很少静下心来进行理性分析。这不仅削弱了青年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也对社会价值共识的凝聚产生阻力。

当然,圈层化并非完全负面。它折射出青年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真实需求,也展现了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的活力。但问题在于,当“多元”逐渐异化为“壁垒”,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在自我封闭中失去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那些看似热烈的讨论,往往局限于封闭的圈子;那些看似多样的观点,实则在同质化的循环中不断自我强化。若放任自流,青年大学生恐怕会难以形成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公共思维模式。

这种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新的挑战。过去课堂中的主流话语,如今在网络世界里可能面临“失声”;传统的育人逻辑,或因圈层的割裂而“失效”。如何在一个被分隔的网络环境中,让价值引领重新进入青年视野?如何帮助他们打破认知壁垒,恢复开放、对话与共享的可能?可以说,“多元背后的隔阂”既是数字时代的隐性困境,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必答题。唯有直面这一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为后续的价值引领与育人担当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碎片之中的定力:守护青年的价值根基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一代,不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广度,也同时被卷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激烈竞争之中。流量逻辑主导下的“注意力经济”,使碎片化信息大行其道,理性讨论常被情绪化表达取代,深度思考则让位于浅层消费。一些非理性、功利化甚至虚无化的观念,借助圈层的聚合和放大效应迅速扩散,不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沉迷于情绪宣泄和符号消费,逐渐形成狭隘化的认知框架。这种倾向削弱了他们的理性思辨与责任担当,让他们在价值选择上出现迷惘甚至动摇。

如果缺乏有效的价值引领,青年大学生可能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有的学生把圈层内部的认同视为唯一的价值标准,把“话语共振”误认为普遍真理,从而忽视了更为宏阔的公共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社会议题面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让他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陷入困惑和焦虑。更值得警惕的是,碎片化的信息环境容易导致价值观的相对化与功利化,使青年大学生在人生关键抉择时缺乏坚实的精神锚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坚决筑牢价值教育的“压舱石”。价值引领不是简单的课程任务,也不是写在文件上的条目清单,而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工程。它既不能沦为单向度的“灌输”和“说教”,也不能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必须成为回应学生真实需求的“对话”、基于平等的“共建”、润物无声的“陪伴”。唯有如此,主流价值才能以青年乐于接受、听得进、愿意传的方式真正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兴趣社群与网络话语之间找到共鸣点与连接点。

所谓“筑牢压舱石”,不仅意味着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具备分辨真假、厘清是非、坚守正道的能力,更意味着要引导他们在多元声音的交织中找到精神的坐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青年在虚拟空间的多元碰撞中不失方向感,在现实生活的多重压力中保持价值定力。把“小我”的追求融入“大我”的奋斗,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事业,这是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教育者必须守护的根基。

因此,面对网络圈层化与信息碎片化带来的复杂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清醒的价值自觉和坚定的育人担当,既要敢于跨越“网络藩篱”,更要善于借力“圈层动力”,推动价值认同从“圈内共振”走向“跨圈共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凝聚起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力量,为他们构筑起不惧喧嚣、笃定前行的精神家园。

藩篱之外的共识:在对话与实践中凝聚力量

要破解网络圈层化带来的隐性困境,不能止步于揭示问题,更需要在实践层面找到跨越藩篱的有效路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与行动中塑造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主动作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对话中理解差异,在实践中凝聚共识。

重塑话语方式,让主流价值“说得进”。青年大学生更习惯在网络社群、弹幕互动、短视频传播等语境中表达自我。如果教育者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单向灌输,主流价值话语就很容易显得“高冷”,难以进入学生的日常语境。高校需要学会以青年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大道理”,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喜爱的形式、生动的故事,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表达。例如,通过校园微节目、网络短片、网络话题挑战等形式,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担当等核心价值润物无声地融入青年网络生活,使他们在轻松的参与中自觉接受价值引导。

搭建交流平台,让圈层互动“动得起来”。网络藩篱之所以顽固,关键在于缺乏跨圈交流的空间。高校应积极打造“跨圈”融合的育人场域,推动不同学科、不同兴趣、不同社群之间的沟通。比如,鼓励科技社团与文艺社团联合开展校园活动,让艺术的感性与科技的理性在合作中碰撞;推动学生通过线上论坛、跨专业调研、联合实践项目,共同探讨公共议题。这种跨界交流,不仅能打破圈层之间的隔阂,还能培养学生理解差异、尊重多元的能力,为形成更广泛的价值共识奠定基础。

更为长远的突破,还需要协同的育人合力。家庭教育、社会资源与媒体环境,都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重要变量。家庭要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价值引导,社会要为青年大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媒体要塑造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当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多方协同,才能形成跨越藩篱的合力,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滋养。

藩篱之外,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的世界,而是一个能够在多样中凝聚共识、在差异中实现对话的广阔空间。当青年学子在交流中懂得理解,在实践中学会担当,他们就能真正突破圈层的限制,把分散的“圈内共振”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共识”。这种共识,不仅是他们自身走向成熟的精神支点,更是国家与民族持续发展的长远力量。也正是在这一历程中,高校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引领的时代力量,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网络空间的圈层化,既是技术发展的衍生现象,也是青年身份认同的心理映射。它警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守正创新,在理解青年、走近青年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对话与共鸣。跨越圈层的界限,本质上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多元中学会理解、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在喧嚣中保持定力。价值引领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关乎青年成长方向和民族未来命运的根本工程;育人担当也不是外部的要求,而是高校在新时代使命召唤下必须坚守的责任。唯有把握这一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把青年大学生引领到更辽阔的精神高地,让他们以清醒的理性和坚定的信仰,将青春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于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间,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光辉篇章。

【作者:郑昌保,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副教授、博士;刘宇中,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校长,副教授、博士。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项目“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YH2410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梁文艳

关闭

   Copyright © 2011 西安工程大学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