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如,中共党员,2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2024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同年8月,我满怀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信念,奔赴服务地新疆阿克陶县教育局,以支教教师的身份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开启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深耕教学一线,点燃求知火种

在教学工作中,我承担了小学五年级数学等多学科的教学任务。考虑到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我深知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引入趣味课堂教学法。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游戏和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国语水平和认字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提升教学能力,我与本地教师结成 “师徒帮扶对子”。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 “马背送教”“帐篷课堂” 的教育坚守和智慧,深深触动了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怎样克服教学资源匮乏的困难。同时,我还与志愿者伙伴们共同创建了 “周末充电站”。在这里,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的讨论中,我们相互启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民族文化,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这种团队协作的力量,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不断开拓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延伸教育半径,传递温暖力量

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我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课外关怀。利用课余时间,我穿梭于各个村落,走访众多学生家庭。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详细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从学习成绩到课堂参与度,从日常行为习惯到心理健康状况,与家长一起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同时,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最适合的教育。
扎根基层发展,唤醒灵魂深处

在阿克陶县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我曾走进牧民毡房,为家长和孩子们宣讲教育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们积极接受教育,改变命运。我也曾在昆仑山脚下与孩子们仰望星空,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局限于书本和精致的PPT,而在与土地、与人心的真诚对话中,是用爱和耐心去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若有机会续签服务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坚守边疆,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奉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职业规划方面,我希望将在基层教育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为乡村教育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乡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队伍建设、民族文化与教育融合等,为推动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学术力量。

半年前,我带着“诗与远方”的憧憬来到阿克陶;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我生命无比重要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孩子让我懂得: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能让戈壁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而作为志愿者,我们就是那播撒希望种子的园丁。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都将永远铭记这段用青春丈量祖国边疆的岁月,让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在帕米尔高原上熠熠生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