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寒假社会实践 | 探寻非遗五节龙,闪耀华夏盛世逢

信息来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1日 点击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的重要战略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相关政策要求,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了一支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漩水坪村汉观艺术馆开展了关于五节龙的非遗调研。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五节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困境。此次活动旨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借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非遗传承注入全新动力。

1月21日,实践队成员召开会议,敲定了此次活动的各项细节。

1月22日,实践队抵达勉县新铺镇漩水坪村汉观艺术馆进行实践。

五节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五节而得名,每节之间以彩绘布面覆裹。五节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活动,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们都会舞起五节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天,“游大美新铺,品庖汤盛宴”新铺镇第二届庖汤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活动在省级非遗五节龙展演中拉开帷幕。

五节龙的表演分为平地和高台两大段。平地表演包括二龙出水、翻滚游江;高台表演包括卧台翻滚,彩虹飞驾等。耍宝人近似武生装扮,担任领舞和指挥,使整个表演和谐统一。

表演结束之后,我们采访了此次表演的负责人,他向我们讲述,五节龙起源于1877年的旱灾,新铺湾众人到李家沟求雨。仪式热闹惊险,后来逐步发展为五节龙。谈及与五节龙的缘分,负责人回忆,父亲作为五节龙传承人,他很小便跟着学习动作。然而,目前表演队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因工作不愿学习,导致传承面临困境。

就在我们为五节龙的传承困境感到忧心时,发现表演团队里有一位

[1] [2] [3] [4] 下一页

关闭

   Copyright © 2011 西安工程大学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