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 | 我校 “寻三秦符脉・纹启仰韶光” 社会实践团重走文明遗址,体悟仰韶智慧,解码文化基因

信息来源: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点击率:

7月9日至7月16日,我校 “寻三秦符脉・纹启仰韶光” 实践团队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循着仰韶文化的历史足迹,先后赴西安、渭南、宝鸡等地,在触摸五千年文明脉络的过程中,探寻文化传承的密码。

首站来到西安半坡博物馆,7 月 9 日上午的探访便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文明源头的力量。人面鱼纹彩陶盆前,讲解员的介绍揭开了这件 “禁止出境的国宝” 的奥秘 —— 底部细小圆孔承载着先民对灵魂的思考,是史前智慧的生动注脚;而尖底陶瓶的 “反重力设计” 更令人称奇,空瓶入水自动倾斜、注满水后因重心变化直立的特性,完美契合力学规律,让队员直观触摸到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智慧。

带着对早期文明的直观认知,7 月 11 日实践队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地层剖面” 展区里,讲解员指向镶嵌着陶片的红褐土层:“这一层是仰韶中期,距今约 5500 年”,课本上的数字瞬间化作可触摸的历史实证。队员们对 117 片仰韶早、中、晚期陶片的专项观察,更勾勒出文明演进的清晰轨迹:早期手制痕迹明显,中期出现慢轮修整痕迹,晚期器表光滑度显著提升,陶器的演变俨然成为一部 “看得见的文明进阶史”。彩陶展区中,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简练神秘,庙底沟类型的弧线纹灵动如水,陶片表面的指纹印痕尤其令人动容,让队员深切感受到 “先民捧过的生活温度”,也更深刻理解了 “文明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鲜活的传承”。

这份对“鲜活传承” 的思考,在 7 月 12 日与渑池县仰韶博物馆馆长杨拴朝的音频连线中得到进一步深化。针对当前博物馆文创产品同质化的普遍问题(如冰箱贴、书签等),杨馆长提出 “用得上” 与 “买得起” 的破解关键,强调成功的文创需兼具日常实用性与合理价格门槛。他特别提到仰韶彩陶纹饰的 “连续性律动”—— 以两方连续展现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鼓励团队以此为灵感,对经典纹样大胆解构重组,创造既保留文化基因又符合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让仰韶美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带着对文化传承路径的探索,7 月 13 日下午,指导老师荣晓曼与同学们共赴渭南博物馆。作为仰韶文化核心区,这里的纹样仿佛在诉说文明的密码:花朵纹象征生命繁荣,蝴蝶纹寓意灵魂转变,鱼纹寄托富饶期盼。与西北工业大学实践队的偶遇更碰撞出创意火花,一位同学提出 “希望文创能像‘挖恐龙化石’,让大家体验‘考古的快乐’”,这一想法与 327 份问卷数据形成呼应 —— 问卷中 “VR 看文物”“线下体验课” 的高频出现,印证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是需要更生动的打开方式。结合数据,队员们清晰梳理出传承的核心矛盾:认知度与兴趣度失衡、传播形式错位、文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也更坚定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决心,让仰韶符号真正 “活” 在当下。

实践的最后一站,7 月 15 日,团队来到宝鸡市凤翔区范家寨镇仝家沟村,走进周永科老师的工作室。架子上陈列的泥塑作品,既展现精湛艺术风采,又承载民族文化深厚底蕴,堪称民族文化的 “活化石”。交谈中得知,周老师家族几辈人都致力于彩陶制作,1996 年他开始系统学习,其技艺于 2011 年被列入非遗名单。在他 “手把手” 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凤翔陶艺十二道工序的精妙:从揉泥塑形到阴干打磨,从勾勒纹样到点染上色,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智慧,也让大家对 “传承” 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此次实践,从遗址探访到纹饰解读,从专家访谈至技艺体验,青年学生在重走文化遗址、追溯文明记忆、对话传承人物、体悟传统智慧的过程中,让仰韶文化基因逐渐清晰。队员们表示,将在考察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体验传统技艺、探索传承路径中持续厚植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力量,把研究写在文明传承的大地上,把思考融入文化实践中,以青春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编辑| 刘桃桃

审核| 刘雨涵

关闭

   Copyright © 2011 西安工程大学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