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陕北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讲好红色文化和中国故事,7月7日至13日,我校“剪艺承文脉·红韵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于陕西西安开展“陕北剪纸+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调研及宣讲活动。
社区课堂·剪纸润心田

红纸翻飞,巧手生春。团队成员带着承载着黄土高原深厚情感的陕北剪纸艺术,先后走进西安市东尚社区、兰乔圣菲社区、骊山新家园社区、兴业路社区、文化路社区、五环社区等多个社区以及铃兰鹿塬早教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非遗剪纸课堂进社区”活动,将古老技艺的种子播撒进寻常百姓家,点燃了社区居民对陕北剪纸及其承载的红色故事的浓厚兴趣。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实践队员们不仅传递了技艺,更在居民心中悄然种下了文化自信与传承的种子,让陕北剪纸在城市的烟火气里焕发出新的生机,让红色故事在新的讲述中不断传唱。
匠人对话·指间见真章
指间传承,匠人魅力。团队成员来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雷氏绣样剪纸第六代传人雷俊的东尚社区公益课堂,聆听其剪纸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在与雷老师访谈中,她表示:传承需双向奔赴,既要有专业过硬的传承者,也需培养乐于学习的受众群体。她结合在多地的教学经历指出,社区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基层阵地,其“毛细血管”般的渗透力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天然土壤。

实践表明,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氛围营造与邻里互助的组织支持体系,是吸引学员长期参与非遗传承活动的两大核心要素。此外,团队成员还跟随西安市剪纸协会会员刘世存老师一起学习剪纸,她以“剪”为笔、以“纸”为卷,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技艺深度融合,更加激发了实践团队成员对剪纸文化的探索热情与传承自觉,推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红色光彩。

街巷商圈·调研传民情

街头调研,剪纸传情。团队成员带着对陕北剪纸深厚的情感先后来到了西安钟楼、开元商城、周林频谱、华阳城、万和城和书院门等商业区进行街头调研。在熙熙攘攘的商圈中,团队成员以陕北剪纸为媒介,与市民和游客展开了一场场生动的对话。通过问卷发放、街头访谈、互动体验等形式,团队深入了解了市民和游客对陕北剪纸的认知程度、接受意愿以及传承传播建议,同时也将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传递给了更多人。

团队成员不仅向市民传播陕北剪纸文化,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展开跨文化交流,让非遗技艺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从商圈的烟火气到剪纸的艺术美,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歇。大家以青春之力搭建起非遗与大众的桥梁,让陕北剪纸这一指尖艺术在新时代的街巷中焕发新生,让红色文化的薪火传遍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成果绽放·一直在路上

守护陕北剪纸根脉、传扬红色中国故事——这支团队的征程永不止步。团队已产出并投入使用陕北剪纸双语宣传读物1册,陕北剪纸双语宣传课件2个,陕北剪纸双语宣传视频10期,自主设计宣传海报2版,公众号新闻推送8篇。

实践期间,团队于线上线下共发放并回收问卷一千余份,访谈超100人次,并将基于问卷调研、访谈和实地考察所采集的资料和数据撰写推出调研报告《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陕北剪纸文化多元多维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期望为陕北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和国际化传播提供新的“青年方案”。
从社区课堂到剪纸作坊从热闹街市到云端传播“剪艺承文脉·红韵传薪火”团队 以脚步丈量古城巷陌的温度 以镜头记录指尖技艺的灵动 以双语把陕北剪纸的纹样讲给世界听 他们让古老的非遗在青砖黛瓦间重新生长 红色记忆在创新表达中再度鲜活 征程未止,尺素传薪 青春与剪纸同频,山河与故事共振 他们将继续执剪刀作笔、以红心为墨 于更辽阔的时代长卷上 剪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