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7月23日,我校“青耕榆乡·筑梦新程”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榆林,跨越榆阳、佳县、横山等地,在电商助农、非遗传承、生态治理、数字乡村等多个关键领域开展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与作为,这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了青春力量。
启程 政企携手定方向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7月17日实践队抵达榆林后,迅速与陕西好物选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对接。公司负责人指出,陕北红枣、杂粮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却因品牌推广与渠道拓展不足而“藏在深闺人未识”。双方当即确定核心任务:深入调研乡村产业瓶颈,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商推广策划,探索助农新路径。公司的周到安排,让初到异乡的学子们感受到温暖,为后续合作筑牢了信任基石。此次合作不仅是企业与高校的携手,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 非遗焕彩促发展 传承创新两不误
实践队在佳县开启了“传统技艺现代化”调研之旅。7月18日上午,在黄土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队员们目睹了空心挂面制作的 18 道工序依次进行,每根挂面经 20 小时淬炼,形成天然空心。这项传承自清代光绪年间的手艺,如今已能制作出红枣、菠菜等新口味。当公司提及醋产品包装升级需求时,设计组队员立刻记录下相关要点,构思醋饮包装创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非遗产品注入新的活力。
7月19日清晨,实践队在东方红黄河文化产业园内,市级非遗传承人屈永霞用剪刀在红纸上剪出团花、农作物等图案,她的剪纸技艺既需精工细作,也与时俱进。在东方红直播基地,队员们看到红枣被制成 10 余种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单日最高销售额突破 5 万元。这一幕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传统农产品的产业潜力,也认识到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价值。通过电商推广和产品创新,非遗文化不仅得以传承,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溯源 文化铸魂强根基 文旅融合促增收
实践队在横山、佳县探寻“文化赋能乡村”的密码。7月19日中午,在响水·水飨豆腐博物馆中,西汉淮南王刘安为母炼丹制豆腐的故事,赋予豆腐孝道内涵。小黄豆通过合作社联动,成为带动 200 余农户增收的大产业,豆腐宴与体验工坊年接待游客超 3 万人次。这一案例清晰地展现了“政策重农、品牌兴农、产业富农、文旅助农”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内,5464 块机械模块随《黄河船夫曲》变幻,裸眼 3D 技术再现黄河五千年文明。从仰韶彩陶到现代生态成果,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是活着的产业基因”
7月20日,实践队在波罗古堡,明长城遗址与老腰鼓、陕北说书相映成趣,雷家大院修缮与窑洞保护展现了“保护中开发”的智慧。明代兵器与特色商铺的奇妙组合,构成了乡村文旅的独特吸引力。这些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更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拓新 科技赋能绘蓝图 创新驱动显成效
实践队聚焦“生态治理”与“数字创新”,感受榆林乡村的新时代活力。7月21日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内,1974 年 54 名女民兵在荒漠播绿的故事震撼了队员。近半个世纪,她们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如今的“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模式,使治沙成果成为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综合体。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生态治理的成果,更引发了队员对青春价值的深刻思考,激励着他们为生态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22日中午,在马合镇数字指挥中心,“智慧马合”平台实现了政务、墒情监测等功能一键直达,效率提升 60%,让队员看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重塑作用。
7月22日下午,前往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榆林马合通航产业园,马合通航产业园的顺丰 FP - 98 无人机,使生鲜运输时效提升 70%,规划建成全国首个无人机物流全链路。
大地种业智能滴灌系统让 3600 亩马铃薯田节水 30%,脱毒红薯苗亩产达 3.5 吨,沙地蜕变为粮仓。这些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现了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为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聚力 创意落地获成长 实践成果促发展
实践接近尾声,设计组的醋饮包装方案完成:主色调选鲜明红与暖黄,红色呼应陕北地域文化中的热情、喜庆,暖黄模拟黄土高原阳光色泽,营造质朴温暖氛围,强化地域印象。“榆林的礼物”字体设计兼顾传统与现代,笔画形态融入陕北书法韵味,醒目突出主题;辅助说明文字清晰规整,保障信息传达,平衡艺术感与实用性。这一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包装方案,获得了黄土地公司的认可,也体现了队员们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相结合的能力。
7月23日在座谈会上,队员们分享了感悟:治沙连的精神教会他们扎根基层,数字乡村让专业知识接地气,设计包装让大家明白创意要服务产业。队长总结道:“我们见证了挂面、豆腐、沙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青春价值应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这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收获了报告与方案,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坚定了他们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尾声 青春接力续华章 乡村振兴谱新篇
我校“青耕榆乡·筑梦新程”实践队通过电商助农、非遗创新等实践,助力榆林乡村振兴。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报告与方案,更有治沙精神、非遗态度和实践信念。如补浪河展览馆外的党旗所示,青春接力永不停止。这些青年学子将带着实践感悟,精进学业,未来重返乡土,让“青耕”足迹遍布更多乡村,续写“筑梦新程”的奋斗篇章,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让乡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胡沛瑶
审核:刘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