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预制菜在西安市场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7月9日至14日,我校管理学院“预知长安—调查市民预制菜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西安开展专项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洞察民生消费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青春视角

实践初期,团队聚焦“面对面沟通”,在前三天分别走进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周边餐饮聚集区及地铁站周边写字楼,针对性访谈三类群体:在校学生关注预制菜的便捷性与口味适配度,社会在职人员侧重食品安全与价格接受范围,餐饮行业工作者则分享预制菜在门店运营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多场景、多群体的深度交流,团队初步梳理出影响市民购买预制菜的核心方向,为后续调研奠定基础。

为扩大数据覆盖面,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00份。线上依托社交平台触达不同年龄段网民,线下在社区、商超等人流密集区精准采集样本,进一步量化分析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程度、购买频率及顾虑因素。

成果收获方面,团队通过梳理访谈内容与问卷数据,形成了多项关键发现:一是年轻群体对预制菜接受度较高,但对“还原度”“添加剂”的顾虑突出;二是家庭消费者更关注预制菜的营养搭配与储存条件;三是餐饮从业者普遍认为预制菜能提升出餐效率,但口味标准化仍是行业痛点。这些成果不仅为西安预制菜市场的消费画像提供了具象化数据支撑,也为本地预制菜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完善供应链体系提供了参考方向。

谈及团队感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书本知识与社会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从设计问卷时的逻辑推敲,到街头采访时的沟通技巧,每一步都是成长。”一位队员提到,原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市场调研”,在与不同职业、年龄的受访者交流中变得鲜活——当听到上班族说“加班时靠预制菜解决晚餐”,看到餐饮店主展示预制菜的出餐流程,才真正理解“消费数据背后是无数人的生活需求”。

此次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完成一次调研:对社会而言,团队的成果可为政府规范预制菜行业标准、企业开拓西安市场提供实证依据,助力预制菜这一新兴产业更好地适配民生需求;对团队成员而言,在走出校园、扎根社会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更培养了关注社会、服务民生的责任意识,让青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绽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