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重温革命峥嵘,传承红色基因”——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点击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关键性一年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鼓作气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在实践中重温、传承红色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力量,进一步冶炼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前进过程中牢记革命先辈的不朽精神,我校人文学院组建了“重温革命峥嵘,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成员分别来自皖、鲁、内蒙三个省的7个不同城市,并于7月中旬展开为期一个月的“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实践学习。

前期准备

实践前期,每名成员都登陆自己家乡的红色基地官网进行资料的搜集,并根据相关文献的启发,结合本专业的特色,确定了实践具体内容:成员前往各地红色景区实地考察学习,制作团队公众号和微博等宣传平台,并提供英文翻译,向大众宣传红色精神和相关知识。队员们在该过程中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进行积极商讨。

8月初,7个小分队陆续出发,开展红色景区实地考察。

2020年8月1日:安徽淮南小分队——罗园园

安徽淮南小分队率先出发,队员来到坐落于上窑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淮南市烈士陵园,这里是是缅怀革命先烈、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阵地。

罗园园通过随机采访游客,发现当地市民的“红色精神”意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积极宣传,以及鼓励市民参与相关活动;同时,学校教育方面做的也是非常全面,有许多游客表示是跟着孩子一起学习“红色精神”。

2020年8月4日:山东泰安小分队——苏彤

苏彤表示非常荣幸能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夏的活动也使她受益良多。考察当天朗日晴空,山高天阔,尽管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封闭,冯玉祥先生的墓碑及周边设施并未出现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这要感谢于疫情期间相关工作人员的悉心保护。

在调研过程中,不时有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在碑文前驻足学习,然后满怀敬意地离开,继续登山之旅。

经过此次实地调研,苏彤备受鼓舞,深感自豪。她自豪于泰山下的冯玉祥革命精神,也自豪于在伟大革命精神的推动下,中国依然能够在疫情期间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2020年8月5日:安徽六安小分队实践——鲍学莉

8月的太阳很强烈,顶着热风热浪,鲍学莉来到了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的许继慎烈士陵园。说明来意后,她在看园人许老的带领下参观了许继慎纪念馆。馆内陈设了与许继慎生平相关的物品,圆形展厅,在许老的耐心讲解下,鲍学莉在回顾许继慎的光辉历史的同时,也真实的感受到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她观察到大部分参观者都会驻足于展区中英文介绍若干分钟。上前交谈后发现:大部分中年人在阅读英文介绍方面有些吃力,有时只是因为兴趣多看几眼;而多数青年人在参照中文介绍的情况下,基本能看懂对应的英文翻译,他们表示:认真阅读英文介绍,不仅能学习到一些专有名词的正确表达,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而且可以从语言差异的对比中,体会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此外,采访的所有人都表示展区的中英文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2020年8月6日:山东潍坊小分队实践——赵语

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严格落实学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赵语来到了本地的烈士陵园进行考察。带着相关资料,与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得到许可进入了陵园。

在参观墓园时,赵语在其父亲的帮助下,成功的进行了红色精神的宣扬,引来很多游客听讲学习,并配合赵语的实践工作。前来参观的游客表示:希望政府能多开展宣扬红色文化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

2020年8月8日:安徽宣城小分队——汪琴

本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汪琴决定在家乡就近选择实践地点——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烈士陵园。

走进纪念馆内,看着一幅幅抗战历史的展板,一件件革命烈士留下的遗物,历史的烟云仿佛就在眼前浮现。每当走近这一个个见证过战火硝烟的时空场景和历史遗物,大家都会找寻到不同的回忆,感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作为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烈士陵园是探寻英雄烈士故事的必去场所。通过这次烈士陵园之行,汪琴深刻体会到可歌可泣的烈士事迹、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和影响深远的革命事件。烈士们的“忠魂”在此安息,烈士精神将永载青史。正如“红色宁国”碑文上所言,我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目的是为了传承革命精神,昭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要将红色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如今,面对肆虐的病毒以及凶猛的洪水,红色精神会像革命时期一样鼓舞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砥砺前行!

2020年8月9日:安徽合肥小分队——朱萸洁

朱萸洁来到安徽名人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考察。当日朱萸洁和爷爷奶奶来到坐落于巢湖之滨的草坡高台之上的纪念馆。

结合馆内历史介绍,朱萸洁的爷爷也分享着他那个年代的故事,吸引了很多游人驻足听讲。其中有许多人表示应当多来红色基地学习红色精神;同时,对政府、学校等机构在举办红色文化相关活动的态度上,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使得实践者感到非常欣慰。

2020年8月11日:内蒙古包头小分队——张芮宁

为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张芮宁来到了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王若飞纪念馆,希望在这里能够进一步体会红色精神,探寻红色基因。

在了解张芮宁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后,王若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给予积极的回应,热情配合其实践工作,并允许她作为陪同志愿者的身份跟随两个学习团参观纪念馆。

虽然当天阴雨连绵,但依然无法阻挡人们探寻革命精神的热情。张芮宁在跟随陪同的过程中,认真聆听讲解人员介绍、学习英雄事迹,同时尽到志愿者的职责,维持馆内秩序,并给前来参观的考察团进行拍照。她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王若飞同志传奇一生的知识,更深刻地领悟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更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托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一以贯之,将永不褪色!

问卷调查

团队以红色基地实际调查为准,结合互联网途径,以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对于家乡的红色基地了解情况;对于红色基地英文介绍的关注以及态度。本次问卷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后期安排队员进行整合分析,汇总后完成红色景区问卷的总结报告。

本次问卷调查共覆盖73人,涉及省份有安徽、山东、上海、内蒙古、陕西、湖南、河南、黑龙江等15个省份,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据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参与人员共青团员所占比例最多(56.16%),党员和预备党员覆盖率分别为13.7%和9.59%,且71.23%的人表示自己对红色文化基本了解,说明大多数人的红色文化基础较为扎实。

结论2:75.34%的人表示仅了解部分家乡烈士遗址的革命事迹,52.05%的人表示认可近些年政府在此方面进行的宣传工作,并认为弘扬红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结论3:对于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方面,有57.53%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情况而定,39.73%的人认为有趣。说明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激发民众的兴趣,取得更高的民众参与度,从而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

结论4:大部分人都会在参观红色基地时关注相关中英文介绍,且支持英文翻译(87.67%),并认为遗址的英文介绍对传播红色文化有积极影响(71.23%)。

结论5:在询问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红色文化时,“网络”这一选项得到57票数的支持,说明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的形式是有一定的积极反馈的。

结束了本次的暑期实践活动,本团队成员进行线上通话,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受益颇丰。

总结收获

为期一个月的红色考察之旅落下帷幕。在这炎炎夏日,团队选择了红色专题进行实践,小分队的一腔热血、一片热忱都留在了这不平凡的2020。传承红色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传承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正是祖国的中坚力量,积极宣传红色精神,大力弘扬红色传统,让这炙热的革命精神潜移默化成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和灵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这一次的红色考察之旅对于团队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机会,更是从思想上,党性上的重大洗礼。在重温党的伟大历史同时,我们也结合了所学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我们XPU红色考察团成员定把这次红色之旅当作人生又一新的起点,用崭新的面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创新,一直进步,成就自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关闭

   Copyright © 2011 http://tuanwei.x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